关于好奇心的名言(关于好奇心的作文题目)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所有的事情只要有兴趣,肯定能够成功。
——迈克尔逊(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拉姆齐(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无论什么事,都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
——索因卡(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科学兴趣,再加上穷追不舍的好奇心。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科学研究必须看每个人的兴趣与能力;之外,生活与研究应融为一体。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因为我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所以才乐此不疲。
——迈克尔逊(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醉心于自己的嗜好的人是幸福的。
——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惟有对外界事物抱有兴趣才能保持人们精神上的健康。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要对自己的工作或研究有兴趣,要用自己的心力去做事情。
——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对我来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微乎其微。
——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工作实为乐趣无穷的游戏。我很幸运,我的爱好和我赖以谋生的饭碗是同一件事。
——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埋头工作并从中得到乐趣的人是不会受到贫困侵扰的。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工作在计划和实行中纯粹是种乐趣。
——康福思(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已经学会了安于命运,并且总是力求在日常的郁闷生活里找出一点小乐趣。
——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应当探索各种道路,找出你感兴趣并适合你的条件和潜能的领域。
——保尔·D·博耶(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如果不能从科研中找到乐趣,他就会仅仅把此当做一个职业。科学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所以你必须热爱它。
——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要对年轻人说的是,要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尽努力做到最好,其他不用去考虑,一切都会来到的。
——乔治·A·欧拉(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艰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泄气的思想准备。
——桑格(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永远不会厌倦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我从来不必在工作和娱乐之间进行选择,因为对我而言它们并无区别。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娱乐。
——詹姆斯·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是能幻想,肯尝试各方面生活的人;而世界上最苦恼的人,就是平生没有梦想,也极少嗜好,但不幸又把这一些慰藉失去了的人。
——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极其深邃,以至他同别的人多少有点疏远,这也是件好事,因为,否则的话,就很难保持这种生活的乐趣。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科学应当有趣味。如果一门科学没有乐趣,就很难成为好科学,因为人们只有做最乐于做的事时,才能把事情做得特别好。
——亨利·陶布(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那鼓鼓囊囊的书包对于有的人来说是负担,对于有的人来说是诡计,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却是乐趣。
——卡内蒂(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趣。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
——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无论从事科学事业或在其他领域工作,都有大量机会。既要勇于献身于某一学科,而知识面又要宽,要保持广泛的兴趣,同时要在某个领域深造。
——保尔·D·博耶(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人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你应该对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你享受到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乐趣之前,你需要大量地工作。
——亨利·陶布(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总是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我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我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桑格(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很幸运地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我的工作能得到这么高度的认可,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
——桑格(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来没有骄傲过,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骄傲。我从物理中得到真正的快乐,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探索。对我来说,物理学越来越深奥了。
——斯坦伯格(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快乐的人总是生活在客观之中,他有着自然的情感和广泛的兴趣,他由于这些情感和兴趣而快乐,也由于它们使他成为许多人情感和兴趣的对象而快乐。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避免烦恼和脑力的过度紧张,我们都应该有一些嗜好,它们必须都很实在。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是绘画搭救了我。
——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一般情况下,虚荣心的根源在于自信心的缺乏,疗法则在于培养自尊。但是这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兴趣,激发起一连串的成功行动才达到。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所承认的伟大目标去奋斗,而不是一个狂热的、自私的肉体在不断地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使自己愉快的话,那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乐趣。
——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开始这项研究时,正像所有的研究工作一样,只是出于兴趣,并希望能有新的收获。在这个领域中工作,总是有将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我之所以选择这项工作,是因为我的兴趣,也是因为它有实用性。
——乔治·A·欧拉(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要把某一兴趣发展成为一种技能或是一项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只有维持住兴趣,才能探索这一事物的本质所在。
—— 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对整个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我不是狭隘地只对科学研究、癌症研究和免疫学感兴趣,而是对自然的运转机制和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都感兴趣,所以这能让我在看问题的时候有更宽阔的视野,这是我成为领袖的原因。
——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地扩张,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可能出自善意而不是恶意的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愈小,因为若他不享受某一种快乐,还可享受另一种快乐。
——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学会充分锻炼你们的大脑,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你也因此而成为一名终生的学生。首先,这需要自发的努力和一段时期的自我约束。当然,这也必然伴随着艰苦的工作。
——亨利·陶布(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 特明:兴趣中蕴涵着成功的机遇
特明,美国人,197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德华·马丁·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一批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给中学生们讲课和进行辅导。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中学毕业后,特明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沃斯莫尔学院学习生物学。学习期间,他探索研究生物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1953年夏,特明又参加了费城癌症研究所组织的一系列科学实验。1955年,特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生物学学士学位。为了利用进入研究生院前的短暂暑假研究生物学,也因为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特明又回到了杰克逊研究室。不过,这次特明是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讲解和进行辅导,他要像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
暑假过后,特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1960年,他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从事癌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64年,特明开始运用美国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自身的核糖核酸(RNA)转译成脱氧核糖核酸(DNA),该DNA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宿主细胞一面合成本身的DNA,一面又合成带病毒遗传信息的DNA,产生更多的癌细胞。
特明的“逆转录”假说跟其他新事物的出现一样,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然而,特明并没有因其研究成果未被承认而泄气,继续做着大量的试验,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1970年,特明通过实验在病毒中发现能够使核酸产生逆转现象的“逆转录酶”,它可以合成带病毒RNA遗传信息的DNA。致癌病毒的DNA合成过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从此,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
2 奥斯特瓦尔德:把兴趣引上正确的方向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190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少年时代的奥斯特瓦尔德精力充沛,有了探索科学的兴趣,便开始向各个能施展能力的地方发展。11岁时,他在无人指导下自己动手,试做各种颜色的烟花。而后,他开始考虑制作一枚火箭,火箭发射成功了,它在烟囱里直冲而上。不久以后,奥斯特瓦尔德又迷上了照相,奥斯特瓦尔德就是根据当时已经发明的照相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了相机底板和相纸,并出人意料地洗出了照片。
这些有趣的活动锻炼了奥斯特瓦尔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他钻研问题的习惯,但是并没有促进他学业上的进步。由于他的兴趣太多又太复杂,大部分的精力都被他放在了那些兴趣上面,以致耽误了学习。本来是五年制的中学,奥斯特瓦尔德却花费了7年的时间。1872年1月,奥斯特瓦尔德进入多帕特大学学习,奥斯特瓦尔德仍然对自己很放纵,他专情于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对学习满不在乎。最后,奥斯特瓦尔德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极强的记忆力和自学能力,才勉强大学毕业了。
奥斯特瓦尔德是离子论的最早支持者,与阿累尼乌斯,范德霍夫合称“离子三剑客”。他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对离子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酸碱指示剂理论,他还对催化过程做了研究,用催化剂使氮气和氢气在高温下合成了氨,又通过催化作用将氨氧化成硝酸,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可是功成名就的奥斯特瓦尔德仍然是一个我行我素从兴趣出发的人,他任职的莱比锡大学似乎让他作出最后决断,他的主要兴趣是化学还是哲学。为了自由地从事他感兴趣的工作,奥斯特瓦尔德提交了辞职书。
由此可见,从兴趣出发深入钻研是奥斯特瓦尔德走向成功的捷径,从兴趣出发自由放任又是他屡遭失败的根源。如果他能把兴趣引向正确的方向,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应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 多塞:兴趣也可以培养
多塞,法国人,198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多塞的父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当了一名医生。他很爱医生这个职业,希望多塞能走上学医的道路。然而,多塞对医学没什么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厌恶医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或者是飞机、汽车、火车的设计师。多塞的父亲试过很多办法让他对医学感兴趣,但都失败了。最后,还是父亲的助手帮了他的忙。父亲为他们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两个年轻人划着一条小船,沿卢瓦尔河漂流。他们风餐露宿,患难与共,友谊日深。沿途,父亲的助手给多塞讲了不少探险旅游的常识和趣闻轶事。他的讲述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把多塞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他又给多塞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生理学和医学知识,讲到了医药界的重大发现,还讲到了多塞父亲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还讲到医生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后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与快乐。在助手的循循善诱下,多塞第一次了解了医生职业的高尚和趣味,渐渐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多塞自觉自愿地下了当医生的决心。
多塞中学毕业后,考进了巴黎大学的医学院。1939年多塞被迫中断了学业,应征入伍,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作战。他的工作任务是为重伤员输血。但是,他发现有些伤员在输入O型血后会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有的甚至死亡。而且,有时即使在输入同型血后,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个发现使他对血型、输血反应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战争结束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多塞终于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多塞关于抗原抗体的研究成果,为成功地进行输血、组织器官移植、认识人类免疫性和遗传性疾病的原因并进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4 缪勒:兴趣成就美好未来
缪勒,美国人,194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缪勒祖籍德国,从小就对动物有着特别的兴趣。他经常离开大人,一头扎进长得很高的草丛里抓那些跳得很高的蚱蜢。他左扑右抓,但往往就在他将要捉住蚱蜢的一瞬间,蚱蜢却高高跳起,逃向草丛深处。在父母的帮助下,小缪勒每次都会捉到蚱蜢和很多小虫子,然后高兴地把他们带回家喂养起来。每天早上,小缪勒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小动物喂食喂水。有时他竟能蹲在饲养这些昆虫的笼子前大半天。
一年夏天,小缪勒外出游玩时跌断了腿,只好躺在床上修养。他想念蓝天白云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可是摔伤了腿不能动,他就把毛毯拉到身边,用毛毯的穗子编成小动物的形状。缪勒8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到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参观。小缪勒在父亲的带领下,东看看西摸摸,高大的恐龙标本和巨大的鲸鱼标本都让他赞叹不已,在陈列一系列化石马足标本前,缪勒好像被什么吸引住了一样,对他来说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有趾头的马足,竟然变成马蹄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缪勒弄明白了,那些以草为生的马在强大的食肉动物面前,只有跑得快才能生存下去,并繁殖更多的后代。这些后代中趾就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中学毕业以后,缪勒考入哥伦亚大学动物系,由于他从小对动物有特殊的感情和强烈的兴趣,他把遗传学作为主攻的方向,开始用遗传学的观点来思考生物问题。从这一思路出发,使他能够考虑到外界的刺激诱发基因的突变。过去人们总把遗传中的变化归结为大自然的选择,而缪勒的研究向世界宣布,地球上生命的遗传物质有史以来第一次被人工诱导而发生了突变。所以缪勒又被人们称为是“改变了上帝意志的人”。
5 多伊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伊西,美国人,194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世纪末,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工作。1893年,爱德华·阿德尔伯·多伊西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出生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他的父亲发现在所有失业的人员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非常低,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
上大学时,父亲依然没有改变十几年前的想法,始终坚持让多伊西申请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虽然多伊西非常喜欢生物化学,但最终还是无法违背父亲的意愿,其结果可想而知。多伊西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在第一学期末,学习成绩一直优良的多伊西居然每门功课勉强及格。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专门找他谈话,询问成绩不好的原因。经过深入交流,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原来他之所以进工程学院学习只是顺从父亲的意愿,自己对这个专业却完全不感兴趣。经过校领导的反复研究,他们终于作出决定,允许多伊西重新选择专业,到他所喜欢的应用科学院生物化学专业试读。多伊西的父亲在事实面前不再固执己见,儿子已经长大了,他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多伊西终于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了!多伊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虽然只是插班学习,但经过不懈努力,几年之后,多伊西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学士学位。此后,他一边在哈佛医学院担任助教,一边继续努力深造,并于两年后取得了硕士学位。
1919年,年仅26岁的多伊西就已经在华盛顿大学任教了,然而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隔不久便考入了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成绩优秀,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多伊西的博士论文就通过了。之后,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努力钻研,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