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新闻今日焦点)

频道:家有妙招 日期: 浏览:1221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在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让我们走进文博会的前世今生,一起来探寻这场展会与时代、世界、国家以及城市的关系。

■李跃

初夏的深圳,阳光热烈。

再过几天,6月7日至11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深圳启幕。有中国文化第一展之称的文博会,将在阳光下再次向世界绽放。

倏忽19年。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在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2600亿元,占全市GDP达到8%,文化企业数量超10万家,从业人员逾100万人,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这样的数字,浓缩成了一部属于文博会的时间简史。让我们顺着它的指引,走进文博会的前世今生,一起来探寻这场展会与时代、世界、国家以及城市的关系。

为什么是深圳

现在,请将时针拨回到2004年。

那一年的11月18日至22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协办的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成功举办。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盛会,700多家企业参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2800多人参加。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中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达到356.9亿元。

很多人不知道,首届文博会举办前一个月,在规格上实现了“三级跳”:从最初的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原广东省文化厅、原广东省广电厅、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到原文化部与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三方主办,到开幕前再次调整为由原文化部、原国家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这样的开端,意味着深圳文博会一出世就注定卓尔不凡。

事实上,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叶建强回忆,“刚开始办文博会时,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国内大型展会大都由政府一手操办,但深圳的血管里涌动着先天性的市场经济血液,文博会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办展交给市场。许多人对“政府办会、企业办展”这一模式,是持怀疑、观望态度的。

但一届又一届拾级而上的文博会,证明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仅仅两年过去,2006年11月9日,UFI(国际展览联盟)在北京举行的第73届年会上,国际展览联盟主席汤姆·拜尔宣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UFI认证展会,其承办单位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成为UFI会员。文博会仅举办两届就获得UFI认可,说明其规模、质量、国际影响及品牌建设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那么,为什么是深圳?

稍稍回顾一下便不难发现,因为文化,时间的铁轨在深圳出现了多个交集。

文博会举办的前一年即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一个“立”字,文化的时代价值、战略意义、全局影响尽融其中。

2003年,深圳全市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骨干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73%,但这与发达国家及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实现深圳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依托原有的主体产业的有限扩展,而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瞄准会展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功能。国际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为1,则所带动的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对文博会来说,其连带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巨大的文化效益上。

文博会应运而生。

还需要留意到,2004年不仅是文博会元年,从城市层面看,深圳确立了建设“两城一都”的战略目标,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从国家层面看,开始振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世界层面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那一年开始推广创意城市。

一方面,因为深圳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是面向世界、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对外辐射的改革开放之城,是有强大包容和吸纳能力的移民之城,所以文博会选择了深圳;另一方面,从这样的一个个时间节点里可以看出,文博会的出生与我国的时代背景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风云际会,与世界同频共振。与其说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不如说,它体现了深圳的一种文化自觉。

▲2004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盛大开幕。

孕育文化品牌的孵化器

“晚上八点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六点到的深圳。可能因为年轻,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咣当颠簸也睡得很熟。”2004年,24岁的缪仁好满怀期待从上海奔赴首届文博会,为自己的文化用品制造工厂寻找发展机遇。时隔多年,缪仁好已成为上海好励文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

这是媒体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披露出来的一个细节。

这些年来,文博会究竟培育了多少家文化企业,或者说,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恐怕是一个很难精确统计的数字。如今,深圳的创意产业已具可观规模,积蓄了一定的原创力量,科技与创意的深度结合更是创下了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

文博会始终专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展示舞台。在深圳,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装备研发制造等诸多行业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文化企业。游戏领域有腾讯、创梦天地、中手游等多家龙头企业,动漫领域腾讯动漫、华强动漫和环球数码实力较强,裕同科技、劲嘉、雅昌等多家印刷企业入选“全国印刷企业百强”,其中裕同科技连续多年获评中国印刷包装企业100强第一名。此外,黄金珠宝以罗湖水贝为集聚区,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有周大福、金雅福、周大生等龙头企业。深圳的文化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则有兆驰股份、康冠科技、冠旭电子、韶音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文博会已不仅仅是各地文化产业成就的展示台,还是文化品牌的孵化器。

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这些年来,文博会自身也因不断创新而迭代。以分会场为例,2004年,大芬油画村作为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一举成名,并凭借文博会的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从第二届文博会开始,分会场逐年递增:6个、17个、24个、30个、35个、40个、43个、54个……一直到今年全市各区共有64个分会场,此外还有云上文博会展览平台即文博会官网和微信小程序“文博会+”。19年来,分会场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无论从模式创新还是办展质量,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蝶变。

不止于此,19年来,文博会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次”。首届文博会入选当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第二届第一次完全由股份公司运作,第三届参展人数第一次破百万,第四届第一次迎来“香港馆”,第五届台湾展团第一次亮相文博会、第六届第一次实现组团“满堂红”,第七届第一次实行“1+N”办展模式,第八届第一次在澳门举办“文博会精品展”,第九届主展馆展商数量第一次突破2000个,第十届分会场数量第一次突破50个,第十一届第一次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第十二届实质性成交额第一次突破2000亿元,第十三届海外采购商人数第一次突破20000名,第十四届海外采购商覆盖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突破100个,第十五届第一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第十六届第一次办“云上文博”,第十七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首次设立“互联网馆”,第十八届第一次亮相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多达全馆四成以上……今年的第十九届文博会更是创新亮点纷呈,包括创新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大会、首次设立数字中国展区等,19年来,文博会不断迭代升级,抬级而上。

▲参加首届文博会的甘肃省歌剧院在深圳会堂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大型乐舞《敦煌韵》。

▲第十四届文博会参展商在门前广场交流。

▲第十六届文博会首次举办云上文博会。

让世界发现一个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

熙熙攘攘的会场,一套来自道光年间、规格不一的四盒木活字字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个叫吴汉涌的湖湘汉子,正在表演一门叫反字直刻的祖传绝活,即,制作字模时,不需要提前在字坯上打墨稿,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一把小锉刀、几粒小字模,就让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的、从容的世界里。

这是出现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的一个场景。作为湖南浏阳“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能熟练掌握反字直刻技艺的传承人,他让活字印刷这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典籍中走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对接。

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活”起来并走出去,正是文博会的价值与使命之一。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平台,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检阅台、风向标,文博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放大器”。

可以说,文博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程。通过文博会这个文化频道,世界看到了一个厚重与灵动兼具、更为生气蓬勃、韵味深长的人文中国。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品与服务对外输出的空间十分广阔。资料显示,日本动漫产品出口额一度超过其钢铁行业,美国则连续多年占据全球电影票房首位,以其卓越的全球营销能力不断刷新海外电影票房纪录。

在文博会之前,我国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以观赏性的艺术品呈现在各个展会上和观众面前,是文博会让文化产品从展会的玻璃柜台后面进入了交易领域。“引进来”之外,文博会更是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这样一种“走出去”,也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刚起步的文博会,主要进行以一般文化产品为主的“器物文化”输出,比如大芬村的油画产品使“大芬现象”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话题。从第二届开始,文博会便自觉重视“内容文化”的走出去。比如,第二届文博会上,《大闹天宫》中的卡通形象“悟空”,即借助文博会的“筋斗云”,从纸上“变身”为各种衍生产品,登陆欧美、日本等国际市场,成为动漫行业的耀眼新星。

再比如,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的原创动画片目前输出到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主题公园出口到南非、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输出70多套环幕4D立体影院系统。环球数码的动画片也出口到了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出口创汇额十分可观。

去年的文博会上,福建德化的“富贵红”瓷器,签下6000万美元的订购大单,迈出了走向世界的一步;甘肃兰州歌舞剧院出品的《大梦敦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国外。

与此同时,文博会还开始注重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更强的文化辐射力。深圳创作的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第九届文博会开幕时首次奏响,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演出,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就是以交响乐创意诠释儒家文化核心价值,推动中华文化价值观念“走出去”的典型例证。

引人关注的是,本届文博会将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恢复设立线下“一带一路·国际展区”,突出国际化水平提升。

这是文博会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呼应。2015年,深圳文博会首设“丝绸之路馆”。经过多年发展,该展馆已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馆”,参展国家和地区从首设的15个,增加至2019年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海外机构参展。

远古的丝绸之路,承载着文化交流的纽带,连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货品与风物,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传奇与佳话。探索“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传承与创新,正是文博会所自觉承担的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届重要展会,本届文博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应当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应该看到,文化“走出去”不只具有贸易、经济指标等层面的意义,这些年来,走出国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蕴含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换回来的不只是订单,更有世界对一个古老大国文化创意的叹服与尊重。

说到创意,文化“走出去”的背后,是创意的“浮上来”。文博会就是一个让创意起飞的跑道,这个跑道越长,创意的视野就越辽阔。接下来,如何吸引更多企业、资本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创造更多风靡全球的文化品牌;如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发现、再打磨、再创造,加速文化产品从思想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流转,加速文化、文化产业、产品、品牌等“文化故事”的传播,值得期待。

……

我想起,2022年5月17日,在杭州举办的世界文化大会“可持续城市的挑战:文化如何产生影响”论坛上,一位与会嘉宾说道:“城市要从1.0时代跨向2.0时代,就需要文化对其重新塑造。”

从这个角度看,19年来,文博会不仅被城市与时代所塑造,也在无形中塑造了城市与时代。而且,文博会也在塑造处于城市与时代中的我们自己。

马上进入文博会时间。让我们愉快地接受这样一种文化的浸润与塑造。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李跃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