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心源性猝死的前兆(猝死前最明显三种征兆)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1228

20岁的小井同学大二在读,他上进心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省级专业知识和技能大赛,连续一个月来 每晚都忙碌到深夜 。比赛结束后,本是一身轻松的他刚回到宿舍便觉 胸口闷闷的,半天才缓解。

他认为一定是因为最近一直在室内学习专业知识和练习专业技能操作,把自己都闷坏了,于是决定午休后约同学去操场打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初夏的操场已经有些 炎热 了,但这阻挡不住刚考完试同学们的雀跃,运动场上气氛火热,小井也 激动不已 ,就算 汗流浃背也不愿休息

渐渐的小井觉得自己有些 体力不支,头也晕晕的 。他觉得自己可能中暑了,于是坐到一旁休息,然而他的 心跳却越来越快,胸闷 的感觉也再次袭来,未过多久小井便眼前一黑 没有了意识

周围的同学们立即检查他的状况,谁知此时的小井竟已 没有了心跳和呼吸 !球队里的医学生轮流为他进行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并 拨打了120

医护人员赶到时,小井 颈动脉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且皮肤发绀 ,于是医生立即为小井进行 电除颤,胸外按压,人工通气 ,并 开通静脉通路 使用了 肾上腺素 等抢救药物。

然而不幸的是,经过数次除颤和持续的心肺复苏措施,小井依然 没有自主生命体征 血压 也只有 56/38mmHg 。最终医生不得不宣布抢救失败,为小井下了死亡诊断,所有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随着我国 猝死平均年龄 不断降低 ,小井的不幸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我们有必要对猝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事故发生前就能引起警惕,以及在事故发生时能正确应对。

为了避免猝死的悲剧,我们首先要了解猝死的原因。以下这些情况都是导致猝死的高危因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猝死是指 健康或近乎健康 的人群,在 短时间 内, 出人意料 地因某些 疾病发作 突然死亡 ,此处的“短时间”一般是指 从发病到死亡,在6个小时以内

猝死事件在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环境和职业的人群中均可发生 由心脏疾病导致的约占80% ,其他病因有 脑血管病、肺梗、哮喘和急性胰腺炎等 ;处于以下情况的群体发病率尤其之高。

1)过度劳累

过度的劳累会引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紊乱 ,其中 交感神经 主要作用于人体的 活动状态 ,其功能包括 扩张冠脉和支气管、收缩血管、升压和加快心率等 ,而 副交感神经 则与之 相反

因此当二者 功能紊乱 时,机体各项 生理活动紊乱 ,对心脏的影响较大,极易引起心脏的 恶性心律 失常,严重时可引发 心源性猝死 。这类猝死也被称为 青壮年急死综合征

2)长期熬夜

长期过度熬夜现已成为许多忙于学业和工作的青壮年的常态,然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熬夜会引发 肠道中活性氧簇的堆积 ,此物质会 破坏细胞中的DNA等物质 ,最终导致 细胞凋零

除此之外,过度熬夜亦可 诱发心脏房室早搏或其他心律失常 ,发病时患者 易晕厥 ,且若 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发生猝死

3)精神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状况与猝死之间存在着 密切的联系 较大的情绪波动、过大的心理压力、抑郁以及焦虑等均可引发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这些疾病 增加了心脏发生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的风险 ,因此若 长期 处于 负面 的精神状态,诱发 心源性猝死 概率 也会大大 提高

4)吸烟饮酒

吸烟饮酒可以 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长此以往还会导致 血管的粥样硬化 ,从而 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证明,长期 吸烟 的人群发生 心肌梗死的概率是常人的3倍 ,长期 饮酒 可使发生 心力衰竭的风险提高 ;二者均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

除了以上提到的,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感染,严重外伤、极端天气和暴饮暴食等 亦是诱发猝死的高危因素,希望都可以引发大家的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除高危因素外,亦有许多研究表明,人在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异常信号,如果我们可以 及时接收并采取自救措施 ,就有极大地概率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以下为人在猝死前最明显的三大征兆。

上文提到,心源性猝死占到了所有猝死事件的80%左右,因此大部分群体猝死前的异样感觉,均来源于心脏。若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请务必采取措施,这有可能是我们的心脏在向我们“求救”。

第一:近期突然出现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在 活动后出现胸闷的感觉,安静状态下可以缓解 ,这可能是 冠心病 的表现。原因是 为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而此时的 斑块 尚未稳定 ,有 较高的破裂风险 ,进而导致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心脏局部电生理紊乱 ,出现 冠脉综合征 ,这是 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的重要原因。

研究数据表明,心源性猝死有 80% 左右是由 冠状动脉病变 和其 并发症 引起,而其中约 75% 都有 心肌梗死 的病史。

因此无论是近期突然出现胸闷,还是之前偶发胸闷近期加重,皆提示我们的冠状动脉可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并且由于斑块的不稳定性, 病情随时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因此一旦出现这种征兆,为了避免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死,我们应选择在 第一时间就医 ,并遵医嘱进行相关 药物或手术治疗 ;同时日常也要尽量 避免活动 ,以 卧床休息 为主。

第二:频繁且不定期感到心慌

心慌是在我们的 心跳加快 时机体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不定期的心慌往往是由 快速性心律失常 所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非恶性心律失常。

虽然此种心律失常的风险较其他心脏疾病较小,不易引发猝死,但如果 频繁发作 就会有发展为 室颤 的风险。

一旦发生心室颤动,我们的 心脏 就会 失去泵血功能 ,进而 血液循环停止 ,患者可在短短 数分钟内死亡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的心慌是由 心房颤动 所致的,最典型的表现为 相同单位时间内所测的脉率小于心率 。房颤若 并发 了其他的 心脏传导疾病 ,亦有可能 发展为心室颤动,引发猝死。

因此如果我们频繁地感到心慌,一定要 立即入院进行充分的医学观察 ,并通过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 等检查确认心脏有无 器质性病变和病理性心律失常 ,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第三:不明原因的晕厥

晕厥亦是常见、重要的猝死前兆,多由 心脏跳动减慢或心脏停搏 导致的 脑供血不足 引起。我们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 起搏细胞 所发起的,若此类细胞的 功能减退 ,即可引起 心率 减慢甚至骤停

研究表明,起搏细胞功能的减退与 年龄的增长 有关;常见病因包括 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疾病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轻者可表现为 一过性眼前黑蒙 ,可伴有 头晕发昏 ,重者可 晕厥数秒钟

晕厥若 长时间不能恢复 即说明 心率过缓 无法满足脑细胞正常的血供需求 ,甚至可能发生了 心脏停搏 ,如不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即可造成猝死。

因此,一旦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头晕发昏症状或一过性的眼前黑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并接受治疗。

此外,我们尤其是 老年人 还应 定期监测 我们的 心率 ,因为老年人 血供需求少,对心率过缓并不敏感 ,所以在疾病的前期往往 无法察觉 。若 心率低于50并伴血压降低 ,需立刻就医。

除以上3个较为明显前兆, 不明原因的疲乏 提示可能出现了 心肌炎和心肌病 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可能是 脑卒中 发作的表现,这些也是猝死前的重要信号。

结合上述内容再去回顾小井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猝死的过程中,有多次可以挽回生命的机会,但他都错过了。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憾,希望大家对这些征兆都能谨记于心并时刻警惕。

预防猝死除了以上提到的避免诱因和自我监测,还有最后一道十分有效的防线,那就是 结合流行病学对猝死采取干预措施 。下面内容为大家进行具体讲解。

猝死的干预措施强调对 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 发生猝死后的救治 ,而既往各项研究皆证明,在各种干预措施中以下四项最为有效。

1)高危患者使用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

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是一种埋藏在人体皮下并 通过电极连接到我们的心室 的装置,此装置可 检测出各种心律失常 自动放电为心脏复律 ,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可能。

对猝死高危患者使用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目前已被充分证实可以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心脏骤停,有数据表明此心脏自动除颤器可 降低33%的患者猝死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2)及时应用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仅少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而 80%都是在公共场所或家中等院外地点发生 ,因此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的应用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着重大意义。

此种除颤仪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 高度自动化 ,对心脏的电复律操作也日趋简单,普通民众也可以轻松操作。

已有资料证明在猝死发生的 4分钟以内有效使用除颤仪器,患者生存率可高达60%-75% ,可见及时应用此仪器为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可极大程度地避免猝死事件。

3)应用有效的预防猝死药物

数据表明比起高危患者,猝死的 中低危患者的人口数量更为庞大 ,而这类患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使用。

药物治疗除了可以 减少或终止室速和室颤等心律失常的发作 ,还可以 从根本上治疗引发心率失常的各类心血管原发疾病 。常用药物包括 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其中 最常用 的药物为 β受体阻滞剂 ,主要通过 降低周围交感神经的活性和中枢性抗心律失常 作用预防心源性猝死,可以 降低40%-65%的猝死发生率

4)猝死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

因故无法及时使用除颤仪器的猝死现场, 及时、规范的心肺复苏 尤为重要,包括 胸外按压、开放呼吸道、人工通气 几个流程,研究表明其中 胸外按压 是否 有效 为抢救能否成功的 关键

对于成年人, 按压深度 大于5厘米 频率不得低于100次/分 ,且 每按压30次 需进行 人工通气2次 。按压需一直 持续到除颤仪器准备就绪 ,中途 停止不能超过10秒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猝死的诱因、前兆和预防干预措施,目前的各项数据均表明,我国 猝死知识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尤其是 民众对猝死的警惕程度及对除颤仪和心肺复苏的运用仍不容乐观

而我国每年发生 猝死的人数 却在 逐年上升 ,并且出现了 猝死低龄化 的趋势。因此 猝死知识和相关急救措施的普及 工作尤为重要且任重而道远。

希望本篇文章对大家了解猝死的相关知识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着重了解人在猝死前的几项征兆,并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像小井同学一样的悲剧发生。

       [1]万琪琳,王丹丹,岳玉霞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分类及鉴别[J].医学与哲学(B),2016,37(07):9-13.

[2]张道琴,杨呈伟,彭明亮等.心源性猝死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0,15(11):1799-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