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时光大结局(苏蔓和宋翊结婚了)
“我没想到这里这么可怕,我接受不了。”
说完这句话,来自德国的山区支教老师卢安克离开了中国,从此销声匿迹。
他曾在中国最贫困的山区无偿支教长达十年,还曾拒绝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当时 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但是,后来舆论风向变了,他被冠上“恋童癖”的名头,同时有人说他来中国另有目的。
卢安克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又究竟为什么从遥远的德国来到中国做支教老师?那些舆论是谣言还是真相?
一切都要从卢安克的身世开始说起……
1968年,卢安克和自己的双胞胎哥哥在德国汉堡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因此家中经济条件很不错。
然而卢安克两兄弟却有自闭症,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群体中,也受到了小伙伴们的排斥。
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卢安克的父亲只好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专心陪伴和治疗儿子的自闭症。
同时,卢安克的父母精心挑选了一所可以接纳自闭症小孩的学校,卢安克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因为学校中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小孩,所以这里不存在任何教条规矩,更注重快乐的成长和学习。
在这里卢安克逐渐融入群体,学会沟通,也接纳了与众不同的自己,他找回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但也因为在这样的特殊学校学习,使得卢安克没办法像普通学生一样考等级考试,因此,卢安克没能顺利考上高中。
无法升学的卢安克只好进入当地的帆船工厂工作,一开始他很难适应工厂的工作强度,因此受到了很多挫折。
但在家人的鼓舞下,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制造行业,逐渐发掘出了自己身上的天赋。
他还因为很多奇思妙想而创新出了不同的制造工艺,得到了上司的肯定,这让卢安克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后来,卢安克入伍参军,离开部队之后他报考了德国国立艺术大学汉堡美术学院。
因为曾经在帆船工厂的工作经历,卢安克通过自己曾经的帆船制造设计顺利获得了免试资格,被工业设计专业录取。
在大学期间,卢安克学习了很多建筑工艺、制造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卢安克开始对遥远的中国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千年前的青铜瓷器,巧夺天工的建筑卯榫,中国的一切都让卢安克深深着迷。
大学毕业以后,卢安克便在中国申请到了三个月的游学机会,来到他心目中神秘又厉害的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的艺术。
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卢安克觉得根本不足以领略中国的艺术之美,无论是巍峨山川还是苏州园林,都让他无比渴望再次来到中国。
回国之后,卢安克认真学习,顺利考上了中国的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他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正是这一次机会,彻底改变了卢安克的人生。
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卢安克只去过中国繁华的都市,美丽的景区,他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中国。
但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他跟随着老师来到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这儿彻底改变了卢安克对于中国的认知。
在广西的大山里,卢安克看到了美丽的大山、清澈的溪水,却也看到这里巨大的贫富差距,并为之深深震撼。
在秀丽迷人的山野美景之下,竟然是连饭都吃不上的贫困百姓。从小衣食无忧、家境优渥的卢安克被这样的场景惊呆了,没经历过苦难的他内心很难受。
看着懵懂无知的孩子,卢安克心中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连吃饭睡觉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孩子们如何能够接受任何教育呢?”
的确,这里的很多孩子,或许一生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卢安克明白,这里贫穷,孩子们无法受到教育,而一个地区如果无法发展教育,那么这个地区更不可能改变贫困的现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带着对孩子们的担忧,卢安克回到南京结束了自己三年的学业并回到德国,不过在广西看到的一切,让卢安克始终难以忘怀,最终, 他下定决心第三次来到中国。
第三次来到中国的卢安克在广西南宁做了一名英文老师,他想先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然而, 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深深的痛苦。
卢安克发现,在这里,老师、学生、家长,全都只关心考试成绩,升学率,而并不在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思维思考,卢安克难以理解这样的教育。
无法适应学校的卢安克也发现,学生们也适应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甚至因为班上只有6个小孩英语及格,导致家长们联名反对卢安克做英文老师。
没办法,卢安克只好离开了这所学校。
这时卢安克想到了当年在广西山村里看到的那些孩子,他决定去偏远的山村帮助那些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给他们离开大山的一个机会。
于是,卢安克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在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小乡镇,这里的人口还不到五万人,并且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但不管语言的沟通和经济条件有多困难,卢安克始终相信自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孩子学会知识。
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学校里,他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们学习方法和知识,但他发现,这些孩子已经被从前的启蒙教育框定住了思维,固化了思想,孩子们排斥着他的教育方式,这让他感到十分绝望。
似乎这一次的教育,又失败了。十分气馁的卢安克翻看着自己这几年在各处当老师的心得,他全部都记录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一遍又一遍的总结、分析,卢安克觉得孩子们被框柱了,难以打开思维接受更广阔的天地。
他决定去条件更艰苦的地方,那些尚未获得任何启蒙教育的孩子,一定可以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至少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
这一次,卢安克来到一个去县城都要数十小时路程的偏远山区,这里,他才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贫困。
老人因为生病无钱治疗只能躺在床上等死,儿女无能为力只能乞求神佛保佑,年幼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眼里是呆滞的对父母的思念。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当地人对他十分畏惧和抗拒,根本不愿让他成为老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大人们认为孩子只要活着能够长大就行,将来继续种地就好了。而卢安克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大山,一定是另有所图。
卢安克没想到自己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竟然是劝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
他只能一家一户敲门,苦口婆心的劝说,为了让村民相信自己,他几乎每天都会帮助村民干农活。
时间久了,村民们才发现他的确不是坏人,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长相不一样的外国人,愿意跟着他了解外面的世界。
就这样,卢安克在如此艰苦的山区,开始了他的支教之路,在这里他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玩耍,将大山之外的世界讲述给孩子们,教他们读书、写字,还帮助贫困的村民劳作。
卢安克十分快乐,他觉得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意义。
然而一切美好却突然破灭,卢安克居然被驱逐出境了!
卢安克在山区支教了一段时间以后,政府的工作人员却突然进入教室,说他没有合法的工作证件,将对他进行罚款并且驱逐出境。
被迫回到德国的卢安克十分挂念那片土地和那些孩子,他未尽的事业也还在等着他,他必须要回到中国来。
费了千辛万苦,多方努力之下,卢安克终于拿到了所有合法的所需证件,回到了那个山村,继续支教。
然而这个时候,卢安克的努力和坚持,被很多人知晓, 平静的山村来了很多的不速之客。
新闻记者无休止的想要对他进行采访,打扰了小山村原本和谐快乐的生活。
可卢安克却十分苦恼,他根本不愿意被媒体关注,他只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做支教,做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愿意将一生都奉献在这里。
可不速之客无孔不入,不论是正在上课,还是带着孩子们去田间劳作,甚至是卢安克走在乡间小路之上,都会有记者拿着摄像头和话筒想要采访他。
不只是他,孩子们和村民,也深受其扰。
记者如此不礼貌的行为让卢安克十分郁闷,这些人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的教学计划。
2006年,感动中国节目组决定将卢安克支教十余年的事迹播出,并把卢安克列入“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名单。
而卢安克却十分真挚的对栏目组说,希望能够划掉名单中自己的名字。
不愿做候选人的他说: “我并不是为中国奉献了什么,我才是被感动的人,我被大山深处的贫困孩子所感动,所以我来到这里,是孩子们给了我人生的方向。”
但卢安克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让生活恢复原本的平静。
络绎不绝的记者、媒体人蜂拥而至,从一开始歌颂他无私的奉献,到有人将他曾经不符合教师规定,而被驱逐出境的事情拿出来大做文章。
甚至为了增加曝光度,每天用各种抓人眼球的标题煽动民众质疑卢安克的付出和目的,还给他冠上了“恋童癖”的帽子。
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卢安克放弃在德国的优渥生活,来到如此艰苦的山区支教,一定是另有所图,别有用心。
曾经卢安克打动了村民,融入了山村,成为了孩子们唯一的老师。而现在面对社会上铺天盖地的舆论,他无法用自己的真诚来打动所有人,相信他的真心。
而村民们面对一些无良记者的引导,也在心里产生怀疑,开始排斥卢安克靠近自己的孩子。
他曾经说: “我没想到舆论会变成这样,这里会变得如此可怕,我难以承受这些舆论,我无能为力。”
惶恐又迷茫的卢安克无奈之下只好决定离开中国,他希望自己的离开能够让孩子们的生活也恢复平静,等舆论的热度降下来,他再回到这里。
可惜,2012年卢安克从中国离开以后,因为各项证件不符合规定等一系列原因,离开的他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他无法再回到他深爱的小山村和孩子们的身边,继续做一名支教老师。
从此,被舆论逼的无处可逃的卢安克,杳无音信。
这个1990年就来到中国支教的德国小伙,结束了他在中国一共十八年的支教生涯。
而人们似乎也逐渐忘记了这个曾经被“感动中国”提名,获得万般歌颂,随后又被拉下神坛的人。
卢安克在中国无私奉献十年,但是却不得善终,甚至遭到污蔑。
而媒体无所不用其极的曝光手段,让山村失去了一个好老师,这让人们不禁反思,新闻媒体的道德界限到底在哪里?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