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部编版: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课程内容要求为: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了解战争对文化冲击的结果
阅读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形成自己对美洲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和欧洲的殖民侵略战争的客观认识,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理解战争对文化的选择与重构作用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辩证分析和描述三场战争对文化的不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将战争对文化的影响做出合理解释,形成时空观念,提升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思考当代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对近代三场战争的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培育家国情怀。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能够认识到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有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教学难点为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教学重点
同样为新大陆,同样是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战争引发的文化冲击,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性。对美国文化多样性和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异同需要进行重点分析,故列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欧洲的不同国家,共同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这些受到战争冲击的国家在政治方面都出现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普遍的诉求,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政治行动,故列为教学难点。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带领学生感受从新航路开辟到1620年“五月花”号驶向北美的过程,介绍英国清教徒“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力、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 等特点,讲解《五月花号公约》的主要内容和对美国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到18世纪,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分布情况。
呈现材料:
那些年轻的边疆拓殖者采用长达大腿的绑腿,用印第安人的短裤取代原来的衬裤,他们还喜爱鹿皮装,因而得名“穿鹿皮装的人”。弗吉尼亚边远地区的年轻人很喜欢印第安人式样的服装,甚至穿着去教堂一些民兵也仿效印第安人武士的装束。在印第安人中从事“文明开化”的传教士,极力引导印第安人改穿白人的衬衣、外套、裤子和鞋。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问题:材料反映出北美殖民地文化有什么特点?
意图:使学生分析材料理解北美殖民地文化具有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正文内容分析,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具体有哪些表现?
意图:使学生能够从种族、血统和宗教、语言、饮食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并在过程中感受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殖民地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阶层的分化。
呈现材料:
美国学者艾丽斯·琼斯根据1774年的消费品占有情况,对不同阶层或群体的生活水平作了一个排序:
1.南部富裕的种植园主和农场主
2.费城、波士顿、塞勒姆和北方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人、士绅和船长
3.中部殖民地和新英格兰上等富裕的农场主和工匠
4.上等富裕的寡妇
5.未包括在以上等级中的上、中等富裕的律师、医生和牧师
······
10.契约仆
11.奴隶
——琼斯:《美国建国前夕的财富》,转引自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问题:北美殖民地的多元文化下隐藏着什么问题?
意图:使学生理解当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优越感根深蒂固。正如林剑鸣先生所言,“美国早期史的确是许多种族和族裔共同‘创造’的,但决不是他们基于对利益的分享而协同合作的结果,而是一部英格兰族裔逐步凌驾于其他族裔之上的编年史。”使学生体会多元文化之下,英国文化的主导作用。
问题:英国文化主导下的北美文化,会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产生怎样的自我意识?
呈现材料:
1723年,罗得岛议会上书贸易委员会称:“我们谦恭第祈求尊贵的大人们相信,我们血管里流的血带有古老的不列颠血液的颜色。”
——罗西特:《共和国的播种期》,转引自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意图:使学生分析材料,感受到当时的殖民地人民的“英国人”身份认同感,理解正是这种观念,让他们从地方性的差异中找到共性,促进北美殖民地的凝聚。
呈现材料:
(1744年)在我经过各个殖民地时,我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习俗和性格方面很少差别,只是在特许状、肤色、空气和政府方面,我看到了一些不同……至于教养和人文方面,他们也十分相似,只是大城镇的居民更开化一些,波士顿尤其如此。
——布里登博编:《绅士的游踪》,转引自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问题: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英国人”意识最终走向何方?
意图:使学生通过分析北美殖民地文化的动态发展,理解北美殖民地人民最终超越“英国人”的概念,形成了“美利坚人”这一新的身份认同的过程。随着北美人口不断增多,殖民地居民逐渐在母国方式和身边世界之间找到了某种中和的路线,并在族裔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中,衍生出具有北美本土特色的社会文化方式。这样一个日渐成熟的社会,自然愈益难以忍受来自遥远的宗主国的干预和控制。
教师讲授:
18世纪的殖民战争使英国军费大增,英国政府动起了向殖民增加税收的念头。1765年,英国在美国颁布《印花税法》,法案是由英国议会通过的,但是在英国议会中并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这使得殖民地抗税事件屡屡发生,摩擦越来越强烈,最终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问题:本节课我们还在哪里提到了“自由”“平等”这些概念?
意图:使学生回顾本节课开始部分对英国清教徒的文化特点的分析,理解英国文化对北美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了解《独立宣言》是北美大陆第一次以国家政治纲领的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要求,它们也成为了美国独立和建国的思想基础,明确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问题: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使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成为怎样的国家?
意图:使学生理解,通过战争和宪法,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等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
问题:请同学们回顾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局限性,思考它与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的关系。
意图:使学生理解1787年宪法将北美殖民地文化形成中产生的种族歧视和奴隶制也保留了下来,但这与《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中平等自由的精神相违背。
2、独立战争后的丁美洲文化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入侵拉丁美洲。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归纳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入侵使拉丁美洲的种族和文化产生了什么变化?
意图:使学生感受拉丁美洲的种族融合、社会等级、拉丁文化和主要宗教情况。
教师讲授:
西属美洲社会等级森严,歧视盛行。即便在白人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权力控制在少数来自西班牙的“半岛人”和本地上层人物手中。社会结构比较僵硬,许多人没有基本的政治权利,社会流动也不活跃。在宗主国的严密控制下,殖民地社会的自主性发育成长十分缓慢。
在17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战争之后,拉美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
问题:为什么拿破仑战争能够推动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
意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战争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一些拉美的先进知识分子到欧洲游历和学习,接受了先进思想;同时,后来领导拉美独立的一大批领导人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战争,回到祖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运动中。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在拿破仑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统治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也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契机。
补充材料:
1817年7月4日,将军和一批军官为了躲避西班牙军队野外的突然袭击,在湖水里泡了一夜。将军发着高烧直打冷战,突然喊叫着宣布他今后要怎么做:首先攻占安戈斯图拉,翻越安第斯山脉,先解放新格拉纳达,后解放委内瑞拉,建立哥伦比亚共和国,……然后我们登上钦博拉索山,在覆雪的峰顶插上大美洲共和国的三色旗,那个共和国千秋万代永远团结自由。”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
问题:请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将军的行动和理想,并推测这位将军是谁。
意图: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玻利瓦尔将军的材料,拉近学生与较为陌生的“拉丁美洲”知识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对殖民地人民的重要意义。
为学生展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之后的拉美地图,使学生了解战后主要的民族独立国家。
问题:拉丁美洲解放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文化?
意图:为学生讲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形成的考迪罗独裁权力的构成,进而开展课堂讨论,请学生分析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的不同。
请同学们讨论: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依据以下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并说明理由,每组选定一个发言人。
思考角度:文化来源、社会组织、日常生活、政治文明、物产品种、语言文字、种族结构、经济文明。
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在美国与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中,欧洲文化与美洲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美国形成了以英国文化为内核的美利坚文化,而拉丁美洲形成了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体的拉美文化,在文化融合中重构了美洲大陆。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教师讲解: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君主专制统治之下。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猛烈冲击着旧秩序。拿破仑将他的《民法典》及其中渗透的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启蒙思想带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寸国土上。
以俄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的新因素。
叶卡捷琳娜时期,宫廷和近卫军确实包括了俄国全部有教养的人士,这多多少少继续到了1812年。从那以后,俄国社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战争唤醒了人们,人们的觉悟引起了12月14日事件。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问题:材料中的1812年事件和12月14事件分别指什么?为什么1812年战争能够引起12月14日事件?
意图:使学生了解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希望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成立了秘密组织,于1825年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补充材料:
我们的宣传尽管形态有所改变,有所发展,但始终忠诚不渝,把自己特有的观念灌注在周围的一切中。政府的压制提高了我们的声望,监狱和流放成了我们当之无愧的台座。我们回到莫斯科时已是二十五岁的“权威”。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和巴枯宁与我们汇合了,我们在《祖国纪事》上的文章又使我们与彼得堡皇村学校学生和文学青年的运动汇合到了一起。正如十二月党人是我们的兄长,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是我们的弟弟。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意图:使学生理解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对俄国思想解放的意义。请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拿破仑战争对波兰和德意志的影响,知道波兰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发起了反对俄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而德意志要求改革和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
问题:如何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选择与重构作用?
意图:使学生理解,在反抗法国政府的过程中,被侵略国家的文化受到冲击,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文化选择与重构,接受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启蒙思想。
问题:文化被重构的欧洲国家对于拿破仑政府是何种态度?
他(拿破仑)像平时一样,竭力要使人相信,他是无限爱好和平的。他解释道,他的战场是在英国,不在俄国,还吹嘘他派兵保护了孤儿院和圣母升天大教堂。他埋怨亚历山大受了坏人蒙蔽,不了解他的和平意愿。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意图:请学生从亲历记者赫尔岑的角度感受他对拿破仑战争的反对态度。使学生理解不论战争带来了怎样的文化进步,也不能抹杀战争的侵略性。
问题:拿破仑的征服于他传播的理念有何关系?
意图:使学生理解,拿破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他传播“自由”“平等”的理念相悖,最后也招致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问题:近代中国,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伴随着哪些文化输出,先进中国人先后进行学习了西方什么文化来救亡图存?
意图:使学生回顾所学,梳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被西方完全同化了吗?
意图:请学生思考现存的我国民族文化,理解在战争引发的文化碰撞中,我们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使文化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埃及和印度两国吸收了欧洲哪些文化,保留了哪些文化?
意图:使学生能归纳出印度学习了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保留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埃及学习君主立宪制,保留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和阿拉伯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而感受到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下,被侵略的民族会不同程度接受外来文化,也保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作用?
意图:在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中,想通过输出价值观来改造和消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但他们的侵略也无意识地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使文化形成了多样性的特征。
同是战争对文化的影响,也有不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分别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形成了融合性的新文化,新文化重构了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使被侵略地区接受了启蒙思想,推动了被侵略地区的近代化;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被侵略地区在学习了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战争对文化影响也有共同点。战争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中交流、传播,人们在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