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的第14课,承接前课清军入关和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相关史实,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一方面有利于版图的奠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统治危机,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君主专制加强”、“疆域版图奠定”、“统治危机初显”,涉及康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当代版图的过程,统治危机的出现,相对冗杂,需要教师以直观、清晰的方式进行呈现。而且各板块内容相互独立,君主专制的加强与疆域奠定以及存在危机的关系。
为了实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将这些知识整合成一条线索,联系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并在此举行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见证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故以“避暑山庄的兴衰”为主题,探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面临的危机。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七年级下册的的学习,对清前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版图的奠定,以及存在的危机有一定了解,但没有深入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对相关知识形成系统认识,通过“避暑山庄的兴衰”这一主题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且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系统认识,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核心目标
通过避暑山庄由兴到衰的历史发展认识清朝前中期由鼎盛到出现统治危机的历史
(三)重、难点
1.重点: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过程与意义
【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的认知要求,康乾时期统治者一改前朝的民族政策,从“华夷之辩”转变为“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2.难点:认识清朝前中期存在的政治危机
【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和史学研究,清朝前中期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在位时期(1661-1796年),时间延续百余年,缔造了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大盛世。不过这一阶段也蕴含了统治危机。国内存在由于人口激增,吏治腐败造成农民起义不断,在对外方面,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形势变化要求我们以动态、全球地视角去审视这一“盛世”。
六、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题导向法。
学法 :史料分析法。
七、教学框架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1.山庄之兴2.山庄之盛3.山庄之衰
(三)板书小结与作业布置
八、教学过程实施
(一)新课导入
(读图)
教师行为 :展现有关“避暑山庄”的图片,并对其历史作出简要介绍,指出其在清朝历史上扮演第二个政治中心的角色,与“康乾盛世”时期清帝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的兴衰,见证了清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而今天我们就以“避暑山庄的兴衰”历史为主题,对本节课进行学习。
学生行为 :观察图片,进入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对“避暑山庄”的介绍,将“避暑山庄”的兴衰与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相结合,进而将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存在的危机想联系,可以避免对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以小见大反映大的历史环境,
(二)新课学习
1.山庄之兴
(1) 教师过渡 :避暑山庄位于今天河北省承德,兴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初称热河行宫,因为康熙皇帝题写“避暑山庄”门额而得名。他一生先后53次到避暑山庄,死的当年还到过避暑山庄,为什么康熙皇帝要新建“避暑山庄”呢?只是为了“避暑”或是娱乐而已吗?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康熙皇帝兴建避暑山庄的原因。
教师行为 :展现地图与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康熙帝兴建避暑山庄的原因。
学生行为 :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1 我皇祖(康熙)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中外,⋯⋯而(蒙古)四十八旗诸部落,屏蔽塞外,恭顺有加,每岁入朝,锡责燕飨,厥有常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奴光钦德之念,有同然也。我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于此。鳞集仰流而来者,无不满志而归。”──乾隆帝:《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材料2 热河为前朝多延卫地。 康熙戊子 , 肇建山庄, 为避暑所 ,兼以行猎训武 , 绥来远藩”。──柳德恭《滦阳录》
材料3 清时期疆域图
教师总结 :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加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抵御沙俄,以达到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设计意图 :展示地图并辅之教师的讲解,再加上相关史料的阅读,学生会发现避暑山庄所在的承德地区成为清朝沟通东北与内外蒙古,用兵中俄边境,接连西北蒙、回各部,向南控制中原的战略要地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此外,清朝皇帝再次接见蒙古各部首领,还有利于加强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联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目的。康熙皇帝在地处塞外的承德接见蒙古各部首领,也考虑蒙古各部首领不适应中原气候的特点,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一种表现,也可以借此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目的。
2.山庄之盛
教师过渡 :到了清乾隆年间,避暑山庄达到其鼎盛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对避暑山庄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新增三十六景,使避暑山庄历时年终至全部建成。他本人在位六十年中有超过二十年在此,由于乾隆在此频繁活动,承德成为清朝当时的第二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第二宗教中心。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来了解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思考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教师行为 :展现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行为 :阅读材料,了解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及反映的历史现象。
材料1 乾隆题写的带有多民族语言的门额
材料2 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准噶尔叛臣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平定西北取得大胜,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仿西藏三摩耶庙修建了普宁寺。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又一次出兵向再度发动叛乱的阿睦尔撒纳大举进攻,为平叛胜利,已归顺清政府的达什达瓦部在战争中立下了战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达什达瓦部众仿伊犁固尔扎庙修建了“安远庙”。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岁寿辰;第二年是他母亲—皇太后80岁寿辰。乾隆皇帝下令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西藏的布达拉宫兴建普陀宗乘之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就在此庙落成之际,乾隆得到消息:久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冲破层层困难,回归祖国。为纪念土尔扈特部的英雄壮举,乾隆亲自撰写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大型石碑立于此庙的碑亭内以是纪念。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狡诈的手段进入日喀则,要求和西藏建立商约时,班禅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上,态度鲜明的表示:“西
藏是属中国大皇帝管辖,须听命中国皇上的”,因此,六世班禅在乾隆帝允许的情况下,前往承德祝寿,承德仿班禅居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须弥福寿之庙。
──陈浩,匡翠春:《论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的作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材料3 台湾少数民族在福建巡抚徐嗣的亲自随行下,于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九日抵达避暑山庄,十三日初次叩觐。自七月初九至八月二十日,赏赐活动中,“赐台湾少数民族头目带领番子、义民首、通事、社丁等二十一人,共缎绸二百二十
疋,大小荷包三十对,布一百九十二疋,瓷、漆盘、碗、盂、烟壶、火燧等器三百二十一件,及茶果诸晶”。
──孙继新,王明娟:《避暑山庄与清代民族关系述略》,《河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材料4 皇帝巡幸热河期间,各省之奏章汇聚到山庄后,经由皇帝批阅,其朱批或圣旨再经由驿站从避暑山庄发往全国各地清帝巡幸热河期间的政治活动与边疆治理。
──王晓萍:《清帝巡幸热河期间的政治活动与边疆治理》,《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材料5 在避暑山庄及行围秋狝过程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办理皇帝交办的一切事情,参与皇帝日常事务安排,伴随皇帝举行“秋狝大典”、审理死刑案件、京旗营及各省驻防和西北两路军营官员的补放事务,负责内、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贡时拟赏单,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职官员、绿营武职官员的补放进
单,王公内外大臣赏单及拟给外国朝贡使臣赏单,负责军机处的对外联系,管理军机处的档案等。
──周晓梅:《避暑山庄军机处寻踪以避暑山庄为例谈军机处职能转变》,《明清论从》
教师补充: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但马戛尔尼提出的扩大贸易的请求遭到乾隆帝的拒绝,乾隆还给英国国王写了谕旨,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内容,反映了乾隆什么心理和政策,又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6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岙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岙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教师总结 :材料1是乾隆题写的带有多民族文字的门额,材料2是乾隆营造各少数民族的寺庙,材料3是乾隆接见和赏赐台湾少数民族首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材料4和材料5反映了乾隆帝通过奏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设置军机处,服务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6反映了乾隆盲目自大的心理,闭关自守的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潮流,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设计意图: 门额上的多民族文字,兴建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寺庙,还有台湾少数民族觐见乾隆皇帝,是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象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民族的认同感。从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专制皇权的强化。乾隆回复英国的谕旨反映了其闭关政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反思。
3.山庄之衰
教师过渡:在经历乾隆时代的鼎盛之后,到了嘉庆在位年间,避暑山庄逐渐走向衰落,他在位25年,仅到过11次,己不及曾祖与乃父,嘉庆帝于嘉庆二十五年过世以后,继位的道光皇帝从未到过避暑山庄,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为了躲避英法才来到这里。从此结束了山庄塞外政治中心的地位,宣告了山庄的衰落。山庄、外八庙等一任风雨侵袭,自然塌毁。那我们来分析什么原因使盛极一时的避暑山庄走向衰落?
教师行为 :展现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行为 :阅读史料,思考问题。
材料1 据统计,从乾隆六年到嘉庆三年,乾隆帝先后巡幸各地近百次之多。如,巡幸热河避暑山庄五十二次,巡幸江南六次,巡幸五台山五次,告祭曲阜五次,东巡盛京四次。而且每次巡幸,大摆排场,兴师动众,随从众多,给所过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乾隆帝本人的生活腐化奢侈,对朝廷政局和整个统治阶级都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其直接后果是和珅专权和吏治的败坏。 —— 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清时期(上)》,第384页
材料2 乾隆末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先后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廷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这次起义使清廷耗费军费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元气大伤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第351页
材料3 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我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起义军深入皇宫禁地,英勇战斗,虽然后来起义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抗清活动方兴未艾,先后有蔡牵领导的海上渔民的抗清斗争、陕西三才木工的武装反清斗争及湖南、广东的瑶民起义等都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华莉布,孙婷婷,《从盛到衰的避暑山庄》,《承德师范学院学报》
材料4 今因节年有大工,是以砍伐官木司其事者,办理不善任令匪徒逸入私立寮铺,影射偷砍,运载出境牟利,其未运之木尚堆积路隅,不可胜数,……复将余木焚烧灭迹,竟系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可见,热河副都统、总管等,竟借工程木植为名,任令通同舞弊,情事显然。……今砍伐至四十余处之多,……肆意偷砍,致今鹿踪远逸,并有携带鸟枪偷打鹿只、售卖鹿茸之事——《清仁宗实录》卷13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92—793页
材料5 清代康乾时期,全国人口想剧增加,致使直隶、山东等省民众流人北方谋生.不少流民入围垦荒种地,砍伐树木,偷猎野兽。从清政府一再增加护围八旗兵数目,可知这一超势愈来意坏,康熙年间仅有护图八旗官兵110名,乾隆十八年增至609名,嘉庆年间达到千人以上。—胡汝波:《木兰秋狝衰落及废止的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教师总结: 到了乾隆末年,由于统治者追求奢侈,官员贪污腐败,再加上人口剧增,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了多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既无财力也无时间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此外,正是因为官员的腐败,人口剧增,导致了避暑山庄管理不善,被盗猎盗伐,进一步加速其衰败。
设计意图 :避暑山庄的衰落是清王朝的衰落的缩影,而清王朝的衰亡则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的反映,通过解读相关史料对避暑山庄衰落的原因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波浪起伏型的板书,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从避暑山庄的兴衰中了解和认识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有面临的危机的历史。
作业布置: 时至今日,避暑山庄,这座昔日清朝皇帝的塞外新宫,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并且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成为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避暑山庄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 :从历史回归现实,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同时站在更高的角度,即世界和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避暑山庄。
教学反思: 本课以“避暑山庄的兴衰”为主题,将其放置在清朝中前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带领学生认识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及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过多使用第二手史料,在逻辑上不能体现君主专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缺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