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唐代的建筑是否相连)

频道:百科问答 日期: 浏览:1227

唐朝是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方面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唐风建筑到底有多宏伟壮丽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探究竟吧!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不仅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并且还形成了成熟的建筑风格以及完整的建筑体系。 但是唐代建筑历经千年,现如今只有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正殿、佛光寺东大殿等四座唐代建筑得到了完整保存。

广仁王庙始建于唐代大和五年,距今已有1170多年历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木构建筑之一。原在广仁王庙台基前有五龙泉水涌出,所以当地的民众也将其称为“五龙庙”。

广仁王庙本由正殿、厢房和戏台组成,加上东南角有一个小口,所以建筑布局平面呈现一个矩形。 但是到现在厢房和戏台已被破坏,与周围的万仙泉、五龙泉以及永乐宫等建筑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

广仁王庙的屋顶部分:根据正脊形制以及内部梁架结构,广仁王庙为了承载负荷大的顺梁法单檐歇山式建筑,在其正脊两端分别有龙头腐尾的建筑,但是现在正脊左侧的鸦尾已经遗失了。

四条俄脊置于屋顶前后左右两端,垂兽立于俄脊最前端,并且能够看出广仁王庙采用的是带陡板脊的排山俄脊形式。

广仁王庙立面部分:前瞻部分的墙体砖石采用了十字缝做法。撒带门两侧有对称的一对窗户,但是目前撒带门的包页已经全部遗失,枋木和门框也被蝼蚁啃食了。

据《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记载 “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口门” ,因为广仁王庙是级别较高寺庙建筑,所以广仁王庙建筑级别应该与六品之居平级或者是更高。

广仁王庙台基部分:外部台明由磉墩和红砖构筑的拦土墙组成,因为周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所以台明根基有严重裸露的情况,其中拦土墙是台明中最主要的部分。

在唐代的佛寺建筑中其台阶一般都会有基本的燕窝石和平台土衬作保护,但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所以猜测台阶有可能是后人加筑的。

天台庵正殿建于唐末天佑四年,其院落规模并不大,是典型的厅堂型构架建筑。

天台庵屋顶部分中,天台庵屋顶建筑形制与广仁王庙相近,有所差别的就是天台庵采用承受负荷较小的趴梁法歇山顶建筑。在其正脊两端有龙头鱼身鸱尾,前后坡面左右两端有四条锁脊,

天台庵立面部分中,天台庵砖墙堆砌的方法与广仁王庙的方法同样是采用了十字缝做法。天台庵大殿一共有12根圆檐柱支搂,没有内柱,这是典型的唐木结构框架建筑。

天台庵台基部分中,台明是由三层一米高的叠石堆砌而成,拐角处砖磉堆部分裸露并且采用了一领一叠石的做法。

南禅寺存的古建筑中根据史料的考证,现仅有正殿为唐代建筑,两厢则是明清时期增建的,其正殿有6座殿宇,有观音殿、菩萨殿、龙王殿和大佛殿四个主要建筑。

南禅寺正殿屋顶部分:南禅寺是单檐歇山顶建筑,正脊两端有凤身鸱尾,正脊的长度短于俄脊和垂脊的长度,与其古建筑遗构不同的是其垂脊上并没有走兽。

南禅寺正殿里面部分:屏口设计精巧简单,左右两侧分别兼有一个支摘窗并且没有过多装饰。

南禅寺正殿台基部分:正殿台基占据了院落一半左右面积。台明由三层叠石堆砌而成,拐角处的砖磉墩采用了一领三叠石的做法。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它是现存唐代殿堂型木构架建筑最典型、最古老的殿堂型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屋顶部分中,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结构复杂,采用了梁法的宋式单檐廃殿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龙头鸱尾,饿脊最前端有垂兽,四条垂脊各有两只蹲兽。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部分中,前檐外围是虎皮石墙,屋檐下三层挑砖。佛光寺东大殿共计二十四朵斗拱,是木构建筑中斗拱距离最远以及挑出层数最多的一个实例。大殿梁架唐遗构中采用三角形人字架,两架之间会有斜木作支撑,采用减柱法扩大了内部空间。

佛光寺东大殿台基部分:台基有三层高约55厘米的叠石堆砌而成。砖磉礅被后人加筑的水泥覆盖。

现存四座唐代建筑屋顶的举架逐渐提高,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筑梁头都探出檐外参与到了斗栱结构之中。

唐代建筑中能够体现独特风格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节点有台基、柱、斗栱、屋檐等,只要抓住这几个典型节点,也就抓住了唐代建筑精髓。

中国古代先民在发展改善居住条件初期,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因潮湿和水患带来的困扰,而最为便捷与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居住窝棚内的高度。

因此很多建筑都建在较高的台基上,能够更大程度的抵御水患,还给人一种雄壮威严的感觉,再到后边,台基逐渐从实用功能过渡了表现建筑等级差序。

台基在不同高度上对不同性质的建筑也有不同的规定,并且用料和工程做法也不同。

在唐代台基也被称为殿基、殿陛、瞠等,有砖砌、石造、砖石混合以及木构四种分类, 以形式可分为素平台基、压阑石砖砌台基、隔身版柱式台基、叠涩座殿台基、组合式台基、干阑式木台六类。

素平台基这种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最多,并且在唐长安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遗址中均有发现,台基面砖均为磨砖对缝砌筑,这也证明了唐代比较重要的建筑都是采用了磨砖对缝砖砌台基。

压阑石砖砌台基一样都是用砖砌台基墙,主要方式与干摆类似,但在台基顶部用压阑石压顶。

叠涩座殿台基由多层叠涩组成,叠涩台基由方形线角或多层半圆组成,在上、下叠涩,然后中间形成平面,这段平面也被称为束腰,束腰部位还会设有隔身柱。

组合式台基一般都用于重要建筑,比如唐大明宫含元殿和北京故宫太和殿三层台基就是组合式台基。

干阑式木台就是利用柱与梁组成基础构架。在构架上铺板建房,形成屋下透空的房子,通风效果很好。

柱分为柱身和柱础,是房屋建筑支撑屋架的重要垂直受力构件。柱子结构形式比较简单,表达重点被放在了体现等级差序的柱身艺术上。

唐代柱身有梭柱、八角柱、圆柱、方柱、束身柱、锥柱、双柱等许多加工形式。

梭柱是早期柱型,在宋代之后就消失了。 柱子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了三部分,在上下两段梭杀的称梭柱,上段称上梭柱,中段成为直柱。 圆柱、方柱多为直柱或上梭柱。八角柱柱身多为上棱柱。

斗栱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构架,是木构架体系重要结构构件。 由于锯、凿、卯、榫在建造过程中会使构件强度减小,所以会利用斗栱扩大承托面积,增加节点强度。

由斗、栱、昂,枋组成的各类斗栱,能中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冲击波,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斗栱的结构由方形的栌斗、斜的昂以及矩形的栱组成,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

唐代木构建筑屋顶有很多形式,比如平顶、歇山顶、盝顶、十字脊、抱厦等。

少雨的地区或做平台的屋面,会在柱梁上或承重墙上平铺榑后再密钉椽,然后用灰土和麦秸混合铺设成灰顶,最后加灰土打压光平整用方砖墁屋面,形成平屋顶。

歇山顶又叫厦两头,也称“曹殿”或“汉殿”。歇山顶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是两坡和四坡。这种最早见于汉阙,为了室内通风以及取暖排烟,只在榑头安博风板而不封山。

悬山又名“挑山”、“夏屋”、“双下”,也被称为不厦两头。 “悬山”因两山悬空而得名,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般用于等级较低的建筑。

“盝顶”是房屋四面有檐,顶部做平的一种结构形式。“盔顶”就是顶部用蝼蝈椽构架,使屋顶形成一个盔形屋盖。

屋顶有两个相交的厦两头构架,形成十字形脊,屋面四个角,角下设置阴角梁,阴角梁上屋面设天沟排水,这种屋盖称“十字脊顶”,与檐柱外立柱单独构成出于殿身外与殿身相连的房屋,也就是“抱厦”。

三、碧波荡漾江南水,精美建筑凌空立

现代技术在唐风建筑形象的塑造上已经逐渐成熟,当技术表达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的再现,而是技术本身成为一种唐风审美元素的时候,唐风建筑将会出现新的突破。

唐风建筑创作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针对“特定历史地段”以及“特定文化要求”产生的典型建筑作品。

1985年洪青先生设计的唐代风格园林——九龙堂拉开了现代唐风创作的序幕,开创了新中国唐风园林的先河。

1963年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唐风纪念性建筑群——鉴真和尚纪念馆,成为了中唐风建筑创作的开山之作,因此唐风建筑的古典型设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唐风建筑创作也从单一效仿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设计之道,使得我国唐风建筑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风建筑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地域性与历史性因素,大多数作品都出现在与唐文华有密切关系的地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安、洛阳、扬州以及周边地区。

除了以上三个地区外,有一部分与唐文化有紧密关系的历史名胜和古迹复原项目也涌现出来了有关唐风建筑的杰作,比如香港志莲净苑、上海宝山寺和庐山东林寺等。

古城西安在千年时间内一直扮演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

唐长安城一在其发展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角色,并且吸引了大批外国使节的到来,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信、开放、大度、包容的民族精神,同时铸造了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作为唐代都城的古城西安成为了唐风建筑创作最为密集的城市,比如青龙寺内的塔院设计成为了西安唐风建筑创作的风向标,先 后还设计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扶风法门寺珍宝馆、大雁塔风景区、大唐芙蓉园、慈恩寺玄藏纪念院、西大街改造等等大型唐风建筑。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唐洛阳城作为东都也有着与西安同等重要的地位,曾被武则天定名为“神都”。龙门石窟的艺术魅力展示着中华大地上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天堂明堂更是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洛阳充分重视 “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并且提出重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大遗址指导思想。

随着定鼎门与天堂明堂的保护性重建工程,洛阳首次出现唐风建筑,并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积极的推动了当地唐风建筑的创作。

扬州是世界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扬州的城市文化与唐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为唐风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为了纪念鉴真和尚,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的鉴真和尚纪念堂,这标志着我国唐风建筑创作正式开启。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大潮中,扬州尝试突破历史的局限,尝试多元化创作,将唐风建筑元素融入其他建筑中,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崭新的元素。

对于历史古迹与名胜区,为了保护其本身和周围的环境,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经常会在古迹原址上进行复建或是重建,从而达到重现历史的作用。

唐文化背景下的古迹和历史名胜复建与重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还原唐代建筑,通过建筑形制以及细节刻画来充分的体现唐代建筑特点。 例如西安青龙寺建筑群、临潼华清池唐代御汤博物馆以及洛阳唐城遗址定鼎门等。

多元化的创作之路标志着唐风建筑的发展成熟。唐风建筑从大型纪念性建筑慢慢过渡到更广泛的公共建筑以及住宅建筑之中,这类建筑设计也会因为不同的环境以及功能而有所不同。

唐风建筑创作三种类型:第一,古迹与历史名胜复原重建与保护条件下的唐风建筑创作;第二,特定历史环境保护地段与特殊文化要求下的唐风建筑创作;第三,现代建筑创作多元探索下的唐风建筑创作。

这三个过程之间并非三个单独创作类型,而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这也是唐风建筑从开创到完善的一个过程,使唐风建筑真正的成为一种能够体现中国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但是这三种类型会因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设计条件,并且每一种类型依然在当今同时使用,也会在同一时间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创作。

唐风的建筑色彩不仅仅只是造型与色块的结合,其自然明快和雍容大气也是一种具有盛世神韵的姿态。在当代建筑环境下,中国元素建筑在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表现,体现出了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将现代功能有效的与传统建筑进行整合,是一个既能够反映出特定的建筑气质,又能够落实到具体建筑形态、落实到功能使用上的综合的建筑设计范畴。

参考文献:

【1】《中国 地名》,于茜,2012年。

【2】《建筑学的未来》,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广义建筑学》,吴良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4】《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顾孟潮、张在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5】《西安以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千年帝都“不朽之城”耀亮地名华彩》,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