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孩子尿频小妙招(小孩不停想尿,但又只尿一点)
去年春季的一天,一位妈妈领着自家女孩羞羞答答的到门诊,悄悄对说:“我家女儿今年都9岁了,最近晚上说不准那一天就“尿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是夜里硬是叫不醒,就是叫起来了也不尿,躺下不知什么时候就尿一床,怎么办呀?我们都好意思跟谁说,觉得这么大孩子,太丢人”。于是,我对这位妈妈非常温和滴说:孩子恐怕是生病了,叫“遗尿症”,听说了吗?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是病就得治。
在门诊,类似于这种情况的孩子陆陆续续都来过门诊,男孩多于女孩,看来,是要让爸爸妈妈们认识“遗尿症”是什么病?得了这个病怎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耐心调整,积极治疗,让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遗尿症定义: 临床也称为功能性遗尿;正常小儿在2~3岁时已经能自我控制排尿,如果在5岁后仍然发生不随意的排尿,即称为遗尿症。根据遗尿症状原因和出现的时间,我们又将遗尿症分为 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人卫版《儿科学(第九版)》将《遗尿症》,归属于《儿童常见的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一章内,就是因为遗尿症也许是小儿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形态学改变,与儿童行为发育和心理异常有关的一种疾病。
我们来理解一下遗尿症定义,所谓“功能性”的意思,就是说此病与神经功能调节关系较大,与器质性病变关系不大。是“由于某种原因,孩子“ 总在夜间无意识的尿床了”, 是一种深睡不易唤醒,该尿的时候没有尿,不该尿的时候尿到床上去了。
家长又会问:那到底什么原因引起孩子遗尿症呢?是不是只要孩子尿床就是遗尿症?当然不是滴,遗尿症是一种 “病”, 与孩子的行为习惯、精神心理有关,而 “尿床” 还真不是病。
什么是“尿床”呢? 是指 3岁以内 的幼儿,在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比较弱时,膀胱充盈后还不会憋尿,规律的排尿习惯也还没有养成,有时候会在夜里不自主的尿床。因此,“ 尿床”是小儿的正常生理现象 ,不是病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就能够主动的控制自己排尿能力,而不会尿床了。
1、原发性遗尿症: 一般正常小孩2~3岁时是逐渐有了自我控制排尿的能力,如果在5岁后仍然发生不随意的排尿行为就是“遗尿”了,大多数孩子遗尿发生在夜间熟睡时,我们叫 “夜间遗尿症”。原发性占遗尿症的70%~90% ,男孩多于女孩,且多有家族史。
原发性遗尿症是功能性的“尿失禁”,或称生理性尿失禁。孩子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疾病,如没有泌尿系等其他脏器疾病,在午睡或夜间深睡眠中,由于不能被尿憋醒,或者不能被家长叫醒,而产生的不自主的把尿排在了床上。
原发性遗尿症往往有家族史,就是爸爸妈妈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或直系亲属中有没有诸如“尿床”的情况;这类孩子是从小没有训练好控制排尿的习惯。当然,原发性遗尿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一段时间慢慢的训练就可以自愈。
原发性遗尿症发病原因有哪些?
▶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较好抑制脊髓神经的排尿中枢,在睡眠后,不能控制排尿功能。
▶觉醒能力发育缓慢:致夜晚睡眠过深,当膀胱充盈时,不能醒来或被唤醒,而遗尿。
▶心理因素:孩子受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如惊吓、精神紧张、焦虑、大笑或长时间哭闹等,而导致遗尿。
▶遗传因素:家族中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遗尿症的发病率。
▶其他因素:入睡前饮水过多或没有及时的做排尿训练(如使用纸尿裤时间过长)都会遗尿。
2、继发性遗尿症 :孩子具有全身性或泌尿系、糖尿病、尿崩症、智力低下或神经精神创伤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一种继发性遗尿现象。继发性遗尿症发病率相对比较少,因为毕竟大多数孩子是健康的。
正常孩子3岁时已经能够自我控制排尿,但是如果孩子在了4~5岁时,还是在夜间出现遗尿现象,而且每周至少出现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我们就考虑继发性遗尿症(或晚发性遗尿症)。
继发性遗尿症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器质性病变,一般孩子具有不分白天夜晚、床上床下、清醒不清醒状态均可发生遗尿的特点。因此,此病一定要先治原发的疾病如泌尿系、内分泌等,再通过行为习惯和心理干预综合性治疗,才能有效,否则,对孩子生长发育无疑是重大损害。
那么继发性遗尿有哪些发病原因呢?
▶ 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影响,造成孩子的一种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使孩子改变原有的排尿习惯而遗尿的现象。
▶ 泌尿系器质性疾病引起: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会阴感染尿路结石或梗阻;泌尿道畸形及尿道创伤等泌尿系病变。
▶ 内分泌疾病引起:糖尿病及尿崩症等。
首先,小儿遗尿症是有诊断条件滴,我们不能想当然把孩子偶然的“尿床”当成遗尿症,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及发育。
也不能对孩子经常性“尿床”熟视无睹,错误的以为长大了就好喽,因为,这对孩子的精神行为、心理及自信心影响较大,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也带来影响,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3岁以后出现经常性“尿床”,而且不容易被叫醒时,建议家长对照病史和症状,到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的确定治疗方案。
根据2006年国家儿童尿控会议对遗尿症诊断:
▶年龄4~5岁,睡眠状态,不能自我觉醒的将尿液排在床上,家长就要考虑原发性遗尿症,一般有家族史。
▶年龄≥5岁,每周遗尿≥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考虑继发性遗尿症。
▶年龄<10岁,每月遗尿≥2次;或年龄≥10岁,每月遗尿1次,连续3个月,考虑继发性遗尿症。
▶出生以后,发生遗尿病史,没有连续6个月 不尿床期, 每次尿量多至将床单浸透;
▶白天时有情绪失控、急迫综合征和排尿强迫症。
▶其他全身疾病史:尿路感染、尿道畸形、糖尿病、尿崩症及精神行为异常问题。
这是遗尿症的诊断依据,当然,如果我们去医院,医生就会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膀胱尿道造影、泌尿系B超、X线检查看有没有隐形脊柱裂、做血糖、尿的检验等,可以明确器质性疾病。其实,遗尿症的诊断并不难。难的是长期的干预和治疗。
答案是:可以治滴。只是家长要有耐心哟,因为这个病主要在家庭中的干预和培养。尤其是继发性遗尿症首先是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时需要对孩子心理上的辅导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感到自卑、孤独、羞愧、胆怯、焦虑、叛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行为和心理异常问题。
1、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是预防孩子遗尿症的基础
▶ 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爱卫生的习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改变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懒觉;白天应避免剧烈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哭泣或嬉笑,以防孩子夜间深度睡眠不易叫醒。
▶ 掌握孩子每次尿床的时间,定时(最好上闹铃)把孩子叫醒起床小便,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引导起床上卫生间,把尿排干净。
▶ 每晚孩子睡觉前,亲自领着孩子(小时候)或督促孩子去解手,以便排空膀胱,延长夜间排尿间期。
▶ 一旦发现孩子“尿床”,爸爸妈妈不要责怪、责罚、埋怨,要给孩子体贴、安慰和教育,经常鼓励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除孩子害羞、害怕、焦虑甚至恐慌心理,因为孩子非常单纯,有自尊心。
▶ 家长主动查找尿床的原因,有没有家族史,孩子有没有其他身体不适,比如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有没有口渴、乏力等感觉,掌握了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去医院看病,给医生提供可靠的信息。
2、坚持给孩子进行科学的行为干预和技巧训练
▶排尿时采取中断排尿技巧训练:
方法是: 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训练排尿能力,在每次排尿的 中间试着中断排尿 ,然后默数从1~10个数字,最后把尿排完,这样坚持训练到孩子能自己憋尿为止。形成 “排尿-停尿 (默数10个数) -再排尿” 这样一个节奏,目的是训练孩子的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憋尿技巧的训练:
方法是: 白天刻意让孩子多喝水,当孩子感觉有尿意时,让其忍着 把尿憋住 , 每次憋尿不>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 使其膀胱得到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目的是养成规律排尿习惯。在训练憋尿时应尽量延长2次排尿的间隔时间,憋尿后要尽量把膀胱中的尿排干净,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憋尿温馨小贴士: 千万不可为防止他尿床,则把已经脱掉的纸尿裤再重新穿上,这样孩子是训练不出憋尿的。憋尿还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否则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尿液返流而感染,同时膀胱过度充血而损伤。
▶夜晚睡觉做“定时-叫醒”训练:
假如孩子已经有尿床习惯,家长不妨 设置定时闹铃 ,时间设置在孩子经常 尿床时间的前半小时 ,用 “闹铃+人呼唤”,叫醒 为准,让孩子在房间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孩子完全清醒;然后让其把尿排完,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
3、物理疗法: 在医院可采用穴位针灸、按摩等方法。
4、原发疾病的专科治疗: 明确继发性遗尿症就要在此基础之上,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遗尿症迎刃而解,因此是要配合医生进行不同系统的专科治疗。这里我们就不介绍了。
治疗小结: 中断排尿和憋尿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和神经调节能力,在大人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断强化训练,不断鼓励孩子,让他树立信心,配合训练才能行之有效。
1、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预防小儿遗尿症
正常小孩在1岁半就有初步大小便的控制力了,到 2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家长排尿的愿望,只是我们需要对孩子刻意的加以干预,培养孩子大小便自理能力;给孩子讲道理:有大小便要求要告诉爸爸妈妈、要去卫生间和坐马桶,并养成习惯,要从小就要开始训练和养成。
说到喝水,家长会说又要让孩子多喝水保证生理需求,又怕水喝多了孩子控制不了尿床怎么办?那么孩子每天到底喝多少水比较合适呢?
一般1岁以后的孩子喝奶的量在逐渐减少,辅食量增加,并且开始微量吃盐了,孩子的活动量日益增加,因此对水的需求也增加。
这个时候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和水的需求来决定喝多少水。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孩子尿的颜色来初步判断喝水量,尿色呈无色或淡黄色,说明孩子不缺水,反之,尿色呈黄色或深黄色则孩子需要喝水了。
如果家长不能判断孩子喝水到底多少合适,我们还可以大概参考标准,估计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如此教条,毕竟生活中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总拿着一个量杯去给孩子量着喝水:
孩子喝水习惯的养成跟穿衣一样,需要家长从小一点点的培养起来滴。越小的孩子对水的需求越高,我们从小养成白天多给孩子喝水习惯,是可以训练孩子的膀胱充盈度,使孩子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如果家长多点操心,白天让孩子喝了足量的水,晚上不感觉渴,睡前尽量让孩子少喝水,就能减轻膀胱的压力,减少排尿的次数,避免因为睡的太沉,尿憋急了,控制不住而尿床。
喝水小贴士: 孩子一天饮水总量,涵盖了每天孩子的每天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特殊动力所需水分;还有各种活动所需要的水分总和。因此,刨去每天喝奶、饮食、大小便及出汗、活动等等水分,不足部分才是要喝的水了。
从小养成孩子按时睡觉起床的规律性,好的习惯养成是靠日积月累形成的,一旦规律的起居,孩子睡觉就会比较舒适和安逸,不至于受情绪的影响,晚上睡觉太沉叫不醒,而不能起床小便。
起床小贴士: 每天晚上定时睡觉,比如晚上睡觉9:00,早晨起床7:00;夜间根据孩子年龄和小便规律定时叫醒,一般年龄越大,间隔时间越长。比如晚上9点睡觉,定时在11或11点半点叫醒孩子起床小便一次。
2、做好遗尿症孩子的心理保护,建立健康的行为能力
孩子一旦到了能控制夜间小便的时候,如果又出现了尿床现象,家长一定要更加爱护孩子,给他温暖和安抚,要善于说: 没关系, 要不怕麻烦的及时换干净床单,不要因为尿床而给孩子心理压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要看见孩子小便控制能力的izi进步,哪怕一点点,要鼓励孩子: 宝贝一定能行 。
不能指责、责罚,甚至嫌弃孩子,不要随便说: 笨死啦,又尿床! 因为你通过观察学习明白他不是故意的,可能真的是生病了。
假如我们像孩子做错了事一样,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反而会把孩子吓到,或刺激到他,反而强化了孩子遗尿的行为,也许会愈演愈烈,因为他毕竟还小,不懂自己生病是怎么回事。
我们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最近交往小朋友或者是玩和学习情况,打开心结和顾虑,让他说出来,然后说: 没关系,慢慢来 。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找出问题,下一步开始实施训练计划。
白天家长多陪孩子适当的玩和活动,给孩子讲故事、看绘本,听儿歌,大孩子少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让孩子 有安全感和平静的心情 。
晚上睡前,应避免大声喧哗、大哭大笑及过度兴奋的刺激如情绪激荡的故事,否则不良情绪将会延续到孩子夜间,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睡眠不踏实。白天不宜过度疲劳,中午应适当午睡,到了夜里能够叫醒起床排尿。